急求!电影《人工智能》的影视分析.2000字以上.原创最好
总的感觉是有点儿不伦不类。因为我始终把它当作商业片看待,但是好像不够商业化,大概是因为有两位风格迥异的创作者的缘故——这个问题人们谈论得够多了——觉得影片前后有些脱离。本以为大卫沉入海底就结束了(那时,周围已有不少人落泪,但我只觉漠然,觉得那便是最好的结局,至少对大卫而言),没想到还有一个煽情而冗长的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虽然它也感动了我)。
在很多科幻小说中,我看到的人类与机器人的未来多是后者对前者的代替和前者的压抑与即将崛起,这部电影却很残酷地描绘了人类对机器人的憎恶和杀戮,这当然可以理解,只不过似乎颠覆了我头脑中的既成概念:被人类创造的将可能统治人类。其实我一直都认为电脑无法战胜人脑,就像不管和电脑下棋有多困难,它也是我们创造的,它赢只是表象,只是人类战胜自我的一中表现。所以人类应该不会等到被统治的那一天,也就是说电影里的情况很可能发生。
冷酷地说,尽管大卫能爱,但爱不爱他是人类的自由,因为他只是个机器,所谓的“爱”也只是个程序,销毁他就像丢掉垃圾。但是如果真有这样的机器人在我们身边,我们忍心毁掉它吗?
当大卫对马丁不利时,妈妈的眼中就只有自己的儿子了。这本无可非议,只是大卫的眼睛太蓝了,太清澈了,让并不爱他的妈妈也心软了。
我始终认为妈妈不爱大卫,从没爱过。大卫安抚了她的心,她却只把他当作机器,客客气气,又像对待客人,让人觉得家里的气氛是虚假的(大卫却对她和这个家念念不忘)。她始终在等儿子回来,儿子回来了,大卫显得很多余,也许妈妈心里会想:如果再等些天启动程序就好了,现在大卫没用了。
不是妈妈自私,这是人类的天性。
在那个年代,连人类的生存都面临着极大的威胁,谁还会在乎那些遍地皆是的机器?
销毁机器人的场景使我想到古罗马斗兽场,人类习惯做地球的主宰。
令我惊愕的是,大卫对妈妈讲给他的,其实是讲给马丁的《木偶奇遇记》深信不疑,于是寻找蓝衣仙女就成了大卫唯一的目标。
不幸的是,妈妈一直告诉大卫他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当大卫发现自己不是惟一的,只是第一个的时候,竟绝望地跳入了大海。
幸运的是,在海底,他找到了蓝衣仙女。可是,那终究是皮诺曹的蓝衣仙女呀,所以大卫被困在了飞行器中,永生永世地与蓝衣仙女对视,永生永世地祈祷能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孩儿,和马丁一样的男孩儿。
如果就这样结束,可能会给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让我觉得影片是完整的,是活着的人对逝去者思想的诠释。可是两千年后,活着的人想再现当初E.T.的风采,却破坏了两千年前的意境。
真是极尽煽情的功夫,大赚观众的眼泪,而且残忍地让大卫只获得了一天的幸福,然后让他永远地失去了妈妈,独自去面对他机器人孤独的永生。
讽刺的是,两千年后,在大卫无法成为真正的男孩儿的两千年后,外星人却把他视作珍宝,要通过他的记忆认识没来得及见面的人类,并且帮助他实现愿望,俨然他就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是的,他是,尽管是最后一个机器人,但在观众眼中,他就是最后的人类了。
以至当初对大卫的爱产生怀疑的人也会毫不犹豫地肯定,他的爱是真的,他也是真的。
影片开头,面对“人类给机器人制造出感情是让机器人爱人类,那么人类能不能回报以同样的感情”的问题,教授的回答是:上帝在制造亚当的时候并没要求亚当爱他。那么,上帝创造亚当,是为了要爱他吗?
记得乔被抓走时说了两句话:“I am.”(稍顿)“I was.”。仿佛是对所有机器人的一种肯定,肯定他们的存在或曾经存在。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
好像是一边儿写,一边儿说服自己,至此,连我自己的想法都有些改变了。
对人类来讲,赋予机器人的感情不过是个程序,但对机器人而言呢?既然他有了感情,又怎能视而不见?就好像自己的感情被忽视,心里肯定不好受,那大卫呢?他的爱简直比任何真正的人的爱都更加坚贞和深刻,但他得不到回应,得不到这世上他惟一所爱的妈妈的爱,甚至连怜悯都得不到——可是只有爱才是他需要的!他的痛苦也应更为深刻,他的眼泪也会更加冰冷。因为对他自己来说,他就是个真正的男孩儿。
虽然完全不会写影评,但如果硬要我说些理论上的话,那我觉的这部电影的的确确体现了电影的审美意识形态。功利不功利自不用说;作为科幻作品,“科”就代表了理性,“幻”就代表了形象;电影中那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就充分体现了它是认识的,而观众满脸的泪水也足以证明它是情感的。(都是一己之见。)
也许有那么一天,人类和机器人的分别只剩下生物体属性了,社会体属性的差别可能已被人类自己消除了,那似乎就达到一种平等了,不过人类一定是不甘心的。所以还是庆幸现在吧。
至少现在,人类是毫无疑问地拥有“爱”与“被爱”的权利的。更重要的是,这不是程序,而是我们的一种本能。
如何评价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经典科幻电影《人工智能》
《道德该不该投降》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叫《人工智能》,看完之后我打算写点什么,脑子却一直很乱,直到今天我终于理顺了盘在我脑中的如乱麻的思绪。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我乱的缘由。《人工智能》是我很喜欢的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对人性的思考,那么这一部也不例外。但是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份却让这一种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更加深刻,而主人公的身份自然也是让我不知所措的原因。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形象上高度拟人化的机器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他们与人类唯一的不同就是没有情感。而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科学创造有爱的能力的机器人的一个突破。创造懂得爱的机器人,也就是说创造是一个有人性的机器人,这样挑战道德底线的尝试,注定是矛盾的悲剧。
主人公小男孩形象的机器人David,被一个富有家庭购买,他们有一个重病的儿子,丈夫为了让妻子开心起来于是为她订购了David。妻子按照机器人公司的说明书“唤醒了”David爱人的能力,而那个被爱的人就是这个开启他爱的能力的人。David被唤醒后就将这位女主人当做是自己的妈妈,按照自己的程序一心一意爱着她。而这份爱随着这个家庭真正的孩子Matin的回归以及他对David的敌视被打破,最终David被他的“妈妈”所遗弃。
在看到这里时很多人都会去同情David的遭遇,他看上去真的只是一个无辜的小男孩,一个全心全意爱着妈妈的儿子,一个希望在家庭中分的一点爱的孩子。可是当我们跳出感性的伤情,理性的去对待David这个形象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妈妈对他的抛弃只是因为对自己孩子的爱和保护,而抛弃一个实际意义是的“物”看上去也无可厚非。那为什么我们会去同情David,去谴责这个妈妈,我想无非是因为这个机器人太过真实,人们无法在他所表现出来作为一个真正的孩子的一切的时候,依然把他当成一个物。其实此时我们甚至无法用道德去评判这一种抛弃行为,因为我们既可能只是看客,也可能是那个妈妈。我们总喜欢去谴责他人,对自己却又是宽容的。在找寻到“理性”后,我们的道德还是会向人类本身投降了,因为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人何必为难人。最后的最后,妈妈还是会被原谅。
爱是David的能力也是他的使命,影片的后半段中David为了能重新得到妈妈的爱,踏上了寻找蓝仙女求她将自己变成真正的人类小孩的旅程。最后的最后,终于在两千年后地球上人类已经灭绝,机器人统治了地球,David在机器人的帮助下克隆出了只有一天寿命的妈妈,陪她度过了美好的一天,而这一天后David也终长眠了。
结局看似是美好的,可这终不过只是导演给过于沉重的人性思考带去一点光辉罢了,让我们能够找到一丝道德的安慰,David终是幸福的,爱是有希望的。可这一切不过是狂妄自大的人类在自己向道德投降后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弥补。生命是肉体还是思想?被创造出的思想该如何被对待?
我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像道德投降,最终的苦果可远不止于对人性的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