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宇航理论的奠基人?
齐奥尔科夫斯基在宇宙航行理论方面的建树是多方面的,当今宇宙航行的一些基本问题,他几乎都有涉猎。
1883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在《外层空间》一书中首先从理论上证明,行星际空间为绝对真空状态,火箭可以在空间真空环境中工作,因为它自带氧化剂,燃料燃烧不需要外界供给氧。同时,它的反作用推进原理在真空中仍然有效。因此,火箭可以作为宇宙航行的动力。
1885年,他在一本科幻小说中提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
1903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用火箭推进器探索宇宙》论文,文中提出火箭公式,从理论上证明:火箭的速度与火箭发动机的喷气速度成正比;火箭自身的结构质量越小,火箭所获得的速度越高。这个公式后来被称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也被誉为宇宙航行第一公式,它为宇宙航行奠定了理论基础。齐奥尔科夫斯基还指出,液氢液氧是最理想的推进剂。在当时的工业技术水平上,他还指出,单级火箭达不到宇宙速度,必须用多级火箭接力的办法才能进入宇宙空间。
1911年和1912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又提出有关载人宇宙飞行的一系列设想,例如,到其他星球上去必须经过真空区,载人宇宙飞船必须携带空气;飞船上必须有密封座舱;座舱中的空气必须不断净化,才能为乘客提供新鲜空气;飞船返回时利用地球大气刹车;建立轮胎形空间住宅,用自旋产生人造重力;用动物和植物组成生物循环链,建立密闭生态系统,为人提供食物和氧气。他还推导和论述了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失重条件下的运动规律,研究了失重和超重对人体的影响。
1924年,他在《宇宙飞船》一文中具体地设想了一种纺锤形飞船,除动力装置和密闭生态系统外,还提出了现今太空机动器的设想。他设想乘员走出密封座舱后,可利用“宇宙枪”喷出气体的反作用力在太空真空中漫游。
齐奥尔科夫斯基还预言太阳的光能可以作为推动宇宙飞船的动力,因而提出太阳帆的设想。
齐奥尔科夫斯基一生写下了730多篇论著,70岁以后,他还写了《进入宇宙空间的火箭》、《宇宙火箭推进的列车》、《航天员和火箭飞机加速升空》、《火箭燃烧》和《火箭的最大速度》等多部著作。
齐奥尔科夫斯基对宇宙航行理论的这些贡献是其意志和智慧的结晶。
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年生于俄国梁赞一个贫寒的家庭。10岁那年一场严重的猩红热病,夺去了他两耳的听力,无法继续上学,只好由母亲指导他读书写字。但第二年母亲又去世了,他靠坚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和中学的课程。16岁那年,他执意上大学,但没有一个学校肯收这个没有中学文凭的聋子。他只身来到遥远的莫斯科,寄住在一家好心的穷人家中,在图书馆中自学大学课程。父亲每月只能给他寄来十几个卢布。这点钱远不够火食费,但他还要挤出钱来买书籍和实验用品,有时连续二三天不吃东西,常常饿得昏了过去。
父亲将他接回家后,他好不容易才被录用为中学数学教师。在业余时间里,他全力进行宇宙航行理论的研究和实验。然而,他常常不被人们所理解,认为他是一个“怪人”他用科幻小说的形式宣传宇宙航行知识,被权贵们斥为“异端邪说”。一家杂志发表一幅漫画,讽刺他头顶地、脚朝天,腋下夹着大大小小的星球,挖苦他是“一个无名之辈,无聊文人”,斥责他“企图把青少年引向邪路”。但他顶着各种奚落和打击,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事业。
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他的研究成果才开始得到门捷列夫和斯托列托夫等著名学者的赏识。为了帮他在莫斯科找到一份工作,要他把自已的研究资料和实验模型寄去。但邻居的一场大火,使他的全部研究成果化为了灰烬。不过,他毫不灰心,重新积累资料,并写成论文。可是没有人肯为他出版。他想自己把论文印出来,又没有钱。
齐奥尔科夫斯基有着彻底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从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细节。一次,他在物理学中学到,每一个作用力都会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存在。他在学习这一定律时,并不只是停留在定律本身,而是浮想联翩。他想到,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运行的离心力与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地球始终在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然后,他又进一步大胆设想,如果地球发生灾变,变成了碎片,碎片将会怎么样?经过思考,他认定地球碎片的引力中心仍然会继续保持在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这样,他就首先抓住了“引力中心不变定律”。这个定律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一样,是解决宇宙航行问题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
另一次,他在看完一本叫做《作为星际航行工具的火箭原理》的小册子后,发现书中有许多概念是错误的,于是便对火箭原理进行系统研究,这就导致了著名的火箭公式的提出,为宇宙航行理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量子理论三大奠基人?
量子理论奠基人是普朗克、波尔、薛定谔。
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量子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法。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为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它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与辐射等。
三、人工智能的奠基人是?
图灵
阿兰·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6.23—1954.6.7),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阿兰·麦席森·图灵,1912年生于英国伦敦,1954年死于英国的曼彻斯特,他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许多人工智能的重要方法也源自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计算机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提出的有限状态自动机也就是图灵机的概念,对于人工智能,它提出了重要的衡量标准“图灵测试”,如果有机器能够通过图灵测试,那他就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智能机,和人没有区别了。他杰出的贡献使他成为计算机界的第一人,现在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计算机界的最高奖定名为“图灵奖”。
四、人工智能理论?
人工智能的理论包括:
1.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视觉技术运用由图像处理操作及机器学习等技术所组成的序列来将图像分析任务分解为便于管理的小块任务。
2.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从数据中自动发现模式,模式一旦被发现便可以做预测,处理的数据越多,预测也会越准确。
3.自然语言处理:对自然语言文本的处理是指计算机拥有的与人类类似的对文本进行处理的能力。例如自动识别文档中被提及的人物、地点等,或将合同中的条款提取出来制作成表。
4.机器人技术:近年来,随着算法等核心技术提升,机器人取得重要突破。例如无人机、家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
5.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可融合计算机、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生物统计学,利用人体固有的生体特性如指纹、人脸、虹膜、静脉、声音、步态等
五、政治文化理论的奠基人?
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首次使用“政治文化”一词。此后,这个概念很快取代了传统政治学中常见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国民性格”等意义相近、但难以用实证性方法予以研究的术语,成为西方政治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60年代后,政治文化成为西方尤其是美国政治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文化的研究,学者们发表了一批有关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阿尔蒙德与S.韦伯合著的《公民文化》(1963)、L.W.派伊和S.韦伯合著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1965)、阿尔蒙德和G.B.鲍威尔(小)合著的《比较政治学:发展研究途径》(1966)等。此后,其他许多国家的政治学研究者也开始重视政治文化的研究。中国政治学界在80年代初开始进行研究。
当代政治文化研究起始于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g.a.almond)。1956年,阿尔蒙德在美国《政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比较政治体系”,首次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阿尔蒙德认为 ,政治学研究的重点逐渐向研究人们在政治体系中的行为过渡,而人类的行为一定会受思想意识即引导与驱动人们政治行为动因的指导 ,所以必须深入研究 ,找到隐藏在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 ,他将之称为导向(orientation)。
在以后的研究中,阿尔蒙德和维巴(s.verba)应用行为分析方法,采用民意调查的手段,系统研究和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五国国民的政治态度,并于1963年出版《公民文化》(the civic culture)。该书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视为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此后,许多政治学家转向政治文化研究,他们通过社会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访谈、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展开更加广泛的比较研究。在20世纪60-7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与现代化理论相结合,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为跨国研究和社会转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六、人工智能的奠基人是谁?
真正称得上人工智能研究工作的第一个奠基人是英国的图灵。1937年,当时年仅24岁的他就在一篇关于“理想计算机”的论文中提出了天才的设想,这就是大家知道的图灵机。
他令人信服地论证和说明了任何需要精确地加以确定的计算过程能够由图灵机来完成。1950年,他在《计算机能思维吗?》一文中不仅给人工智能下了定义,而且还论证了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他的许多思想都大大超过了同时代的人
七、古希腊音乐理论的奠基人?
亚里士多塞诺斯,古希腊音乐理论家。生于塔伦图姆(今名塔兰托),卒于雅典最初在阿卡迪亚从毕达哥拉派的学者学习,后去雅典从亚里士多德学习。
传言其著作有几百种,包括政治、哲学、教育等方面,今存见的是他的音乐理论著作《和声原理》和《节奏原理》(不全)。
此外,在后人著作中如克莱奥尼泽斯的《和声入门》中也有介绍。
他试图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音乐的概念加以发展。他认为音、音高和音程都有其内在规律。
八、计算学习理论的奠基人?
哈佛大学的莱斯利·维利昂特(Leslie Valiant,计算学习理论奠基人。
Les Valiant,生于1949年3月28日,英国科学家。1974年从University of Warwick获得其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
Les Valiant是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应用数学系的教授。
Les在计算理论方面最大的贡献是Probably approximately correct learning。
PAC的意义大概如下:该模型可解决信息分类的问题,比如判断一封邮件是不是SPAM。为解决信息分类问题,学习算法会根据过去的经验而设计一个概率假设,并将此假设作为判断依 据。然而,这种根据过去经验的泛化可能并不适用于将来,比如过度泛化。PAC模型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泛化带来的错误,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概率近似正确”的原因。此学习模型对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其他计算领域(如自然语言处理、笔迹识别、机器视觉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人工智能理论包括:?
1.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视觉技术运用由图像处理操作及机器学习等技术所组成的序列来将图像分析任务分解为便于管理的小块任务。
2.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从数据中自动发现模式,模式一旦被发现便可以做预测,处理的数据越多,预测也会越准确。
3.自然语言处理:对自然语言文本的处理是指计算机拥有的与人类类似的对文本进行处理的能力。例如自动识别文档中被提及的人物、地点等,或将合同中的条款提取出来制作成表。
4.机器人技术:近年来,随着算法等核心技术提升,机器人取得重要突破。例如无人机、家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
5.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可融合计算机、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生物统计学,利用人体固有的生体特性如指纹、人脸、虹膜、静脉、声音、步态等
十、人工智能编码理论?
编码理论
研究信息传输过程中信号编码规律的数学理论。编码理论与信息论、数理统计、概率论、随机过程、线性代数、近世代数、数论、有限几何和组合分析等学科有密切关系,已成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编码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信号进行的一种变换。其逆变换称为译码或解码。
根据编码的目的不同,编码理论有三个分支:
①信源编码。对信源输出的信号进行变换,包括连续信号的离散化,即将模拟信号通过采样和量化变成数字信号,以及对数据进行压缩,提高数字信号传输的有效性而进行的编码。
②信道编码。对信源编码器输出的信号进行再变换,包括区分通路、适应信道条件和提高通信可靠性而进行的编码。
③保密编码。对信道编码器输出的信号进行再变换,即为了使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易被人窃取而进行的编码。编码理论在数字化遥测遥控系统、电气通信、数字通信、图像通信、卫星通信、深空通信、计算技术、数据处理、图像处理、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