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诗句?
1、观刈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译文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2、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二、徭役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徭役制度,也就是迫使老百姓为国家卖苦力,并且是没有回报的,说白了就是留一口气在。做着最苦最累的活,一言不合一个主动,做错了就得被鞭子抽打,吃不饱饭,生病的情况下就更只能靠自己熬过去。
然而这一制度是针对于每一户人家,也就是征集每一户人家中的成年男子,家中的男子被拉去充工,不去还不行,这是强制的,这就使得家中最主要的劳动力常年在外,家中剩余的人口生活也便可想而知。
而这另外一点便是国库的充盈,有着足够的资金,然而历朝国库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来源便是征收赋税,这些赋税便出自于事老百姓之中,本就生活的十分艰难的百姓们还得每年按时上交一定的赋税给朝廷。
唐朝时期徭役的形成与变革
唐朝时期徭役制度,除了一般的正役之外,还有着别的徭役,也就是这一类的人去服的徭役制度,相比正式的徭役,他们所占的比重要较小一些。
然而这种徭役的征收方式也和正役大有不同。并非是按照以往每一户都要去征收的这一种方式,而是以每一户家中的人口数量为基准。
并且服役之后所要去充公的地方,也是在当地的州或者是当地的限购内,不会被派送到很远的地方,或者是边境地区。
与此同时,朝廷对这一方面也有着明令的规定,地方的官员是没有权利去调遣这些服役的人,如果要调遣,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办理一定的手续,才能够将这些人派遣到别的地方。
在当时唐代的正役,多数是家中的男壮丁。对于这些人没有明令的条例规定他们必须要复杂役,若是服了杂役也是有好处的,可以用两天的杂役去抵消掉一天的正役。
三、人工智能农业生产
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其中,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尤为引人注目。通过将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和传感器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降低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农业的目标。
1. 农作物种植与管理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农民更精确地决定何时种植、何时收割,以及何时施肥和浇水。通过对农田土壤和作物生长状态进行监控,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分析大量数据并预测最佳种植时间。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自动检测并识别病虫害问题。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分析农田中的图像数据,并迅速识别出可能对农作物造成损害的病虫害。这帮助农民快速采取行动,减少农作物损失。
2. 智能灌溉系统
传统的灌溉系统通常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而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条件和植物需水量等因素,智能调整灌溉设备的工作模式。这种智能灌溉系统可以在确保农作物充分供水的同时,减少浪费的水资源,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3. 农产品质量监控
人工智能在农产品质量监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图像识别和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检测和分析农产品的色泽、形状、大小等特征,并判断农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还可以减少不合格产品的流入市场,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4. 农业机器人
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农业机器人可以自动完成一些农业生产过程,如农田除草、种植等。通过集成人工智能技术,农业机器人能够更智能地感知和适应不同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农业机器人还可以通过对农田进行目视检查,帮助农民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病虫害、干旱等。这有助于农民更及时地采取措施,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5. 农业供应链管理
人工智能可以改进农业供应链管理,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可追溯性。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系统分析传感器和物流数据,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快速追踪和监控。这对于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非常重要,并能够在出现问题时快速采取措施。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农产品的市场推广。通过对市场数据和消费者喜好的分析,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帮助农民定位目标市场,并提供相关的市场营销策略。
结论
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正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通过提供精确的决策支持、优化资源利用和改进生产管理,人工智能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的效率和可持续性。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潜力将更加巨大。
四、农业生产与碳中和的关系?
如果土质不好需要改良就与碳中和有关系,比如冠中生态就是进行土地改良的。
五、农业生产实践目的与意义?
实践意义:
贴近生活,接受锻炼,走近自然、亲身体验,学有所得,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社会实践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全面了解农业的发展,感受现代种植的魅力。
实践目的:
1.了解先进的无土栽培、滴灌、控温等技术,参观学习高科技智能农业的应用。
2.了解农作物生长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从中学会二十四节气的规律,认识自然规律及其他知识要素。
3.走进实践地基地认识作物的品种及工具,掌握其生长规律、了解本地作物的种植情况, 学习春耕、秋收、日常防护、生产等农业知识及现代农业知识。
4.体验手工种植蔬菜、施肥、浇水,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懂得珍惜粮食。
5.通过了解中国千年农耕文化,体验高科技农业种植,引导学生去创新思维,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6.参与农事劳动,从农耕实践过程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六、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与调整?
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与变更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要有:
①自然条件;
②历史形成的生产习惯和居民生活习惯;
③生产力的状况;
④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生产是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生产的,自然条件对于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有重要制约作用。但是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特别是工业发展也会引起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农业发展的长远方针与农业政策,都往往要求适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但是,这些要求都只是影响着农业生产结构的变更。农业生产结构的重大改变,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它使人类有可能改造自然条件来改善动物和植物的生长条件,或者改造动物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去适应自然条件。
七、农业生产者与非农业生产者的区别?
农业生产者是指从事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养殖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都叫农业生产者。
农业生产者从传统的意义上讲主要指农牧民。一般指从事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养殖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农业生产者仍然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成果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八、与法国相比西班牙农业生产条件?
西班牙纬度较低,热量条件更好,农作物成熟较早;但加工技术落后于法国,所以高端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如法国
九、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是学什么?
休闲农业主要研究植物学、园艺学、旅游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观光农业园设计、花艺设计、园艺植物生产、旅游景区服务等,进行观光农业园区的设计与建造、观赏植物的培育与布景等。
例如:草莓、苹果采摘园的设计与建造,农家乐园区的规划与管理,植物园牡丹、月季等观赏花卉的栽培与养护等
十、什么是将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
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唇齿结合,是以一个特色鲜明的主题贯穿,以农业要素为主体和题材,以建筑为核心,辅以花园、果园、田园、菜园、树园、牧园等农业生态环境,主要以为游客提供农事活动体验、农业文化欣赏、居住、游乐、休闲、养生、养老等功能服务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用旅游业带动农业发展,以农业生产基本规律为乡村旅游项目基础,实现双赢的循环经济。